健康教育
当前位置: 首页 > 健康教育 > 妇科疾病健康教育
关注产后盆底康复
作者:信息来源:发布时间:2020/04/30 14:39:33

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是妇女常见病,包括:子宫脱垂、阴道前后壁膨出、膀胱尿道膨出、直肠膨出、尿失禁、粪失禁、性功能障碍等,最常见的是子宫脱垂和压力性尿失禁。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在成年女性中PFD的发病率约为20%40%,且随着人口的老龄化进展,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慢性盆腔疼痛、性功能障碍更为常见,严重影响女性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甚至导致家庭和社会不稳定。同时,由于患者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很少就诊或明确诊断,重视度较差,造成疾病诊治的“延迟或延误”。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妊娠与分娩是盆底损伤的独立而高危因素,随着“二胎”政策的实施,初次分娩后即应重视盆底康复和保健。

    女性的盆底就象一张吊床,是由封闭骨盆出口的多层肌肉和筋膜组成,尿道、阴道和直肠贯穿其中。盆底肌肉群、筋膜、韧带及其神经构成了复杂的盆底支撑系统,控制排尿及排便,承托并使子宫、膀胱和直肠等盆腔脏器保持在盆腔正常位置。

女性盆底的解剖

 

如图所示,盆底前方为耻骨联合下缘,后方为尾骨尖,两侧为耻骨降支、坐骨升支及坐骨结节。盆底由外向内由三层组织构成,外层即浅层筋膜与肌肉(包括:一对球海绵体肌、一对坐骨海绵体肌、一对会阴浅横肌和肛门外括约肌);中层即泌尿生殖膈,由上下两层坚韧的筋膜及一层薄肌肉组成,覆盖于耻骨弓与坐骨结节所形成的盆底前部三角形平面上,成为三角韧带;内层即盆膈为盆底最坚韧的一层,由肛提肌及筋膜所组成。盆底肌肉是维持盆底支持结构的主要成分,在盆底肌肉中,肛提肌起着最为主要的支持作用。肛提肌是成对的宽厚扁肌群,两侧肌肉相互对称,向下向内聚集成漏斗状。每侧肛提肌由前内向后外由耻尾肌、髂尾肌和坐尾肌三部分组成。肛提肌的内、外面还各覆盖有一层筋膜。内层位于肛提肌上面,又称盆筋膜,为坚韧的结缔组织膜,覆盖骨盆底及骨盆壁,其某些部分的结缔组织较肥厚,上与盆腔脏器的肌纤维汇合,分别形成相应的韧带,对盆腔脏器有很强的支持作用。

怀胎十月,随着子宫的逐渐增大,女性的盆底组织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分娩时,女性体内会产生松弛激素,让盆底肌肉处于松弛状态,为分娩做好准备。一般分娩前胎儿头部的直径约为9-10厘米,而正常的阴道通常只能容2指,分娩过程中,受到胎头的挤压扩张,阴道需要极度扩张,才能使胎头通过,这一过程会导致盆底肌纤维及会阴部神经断裂、缺血性损伤等。如果是双胎、巨大儿、分娩次数多等,对盆底的损伤会进一步增加。很多新妈妈存在一定的认识误区,以为只有顺产才会引发盆底功能障碍,千方百计地要求医生施行剖宫产手术。其实,整个孕期都是依靠盆底肌来承托日益增大的胎儿,以及腹腔、盆腔脏器的压力,盆底肌肉在持续受压中逐渐松弛,这种现象在未分娩之前就已经存在。因此,不论是顺产还是剖宫产,都不可避免地对女性的盆底肌肉造成一定的损伤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长期站立或负重,产褥期长期慢性咳嗽,排便困难等,均可使腹腔内压力增加,从而导致盆底功能障碍。产后42天检查对盆底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估,可早期发现盆底功能异常,早发现、早诊治是预防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有效举措。

    最简便易行的盆底肌康复锻炼就是每天坚持做凯格尔运动,俗称缩肛运动,通过自主的、反复的盆底肌肉群收缩和舒张,增强支持尿道、膀胱、子宫和直肠的盆底肌张力、增加尿道阻力、恢复松弛的盆底肌,达到预防和治疗女性尿失禁和盆腔器官脱垂的目的。因其简单易行、安全无创,且对场地无特殊要求,因而作为轻度女性压力性尿失禁初次治疗的首选方案。对中、重度盆底功能受损,建议至正规盆底康复中心进行盆底功能康复治疗,该项技术是女性防治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福音,其利用生物工程技术、生物信息原理,凭借高科技的治疗仪对盆底肌肉进行电诊断,在应用电刺激和生物反馈技术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循序渐进地进行康复治疗,增加盆底肌肉的肌力和弹性,使盆底功能恢复正常,并增强阴道紧缩度,提高性生活质量,同时有利于预防、治疗尿失禁、子宫脱垂等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


联系方式
  • 妇院微信

  • 妇院微博

浙公网安备 33010202000574号

版权所有: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   浙ICP备05080900号-1
Copyright © 2016 Women's Hospital School Of Medicine Zhejiang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