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看妇院
“我有今天,多亏他们一步步相扶前行”【杭州日报】
作者:信息来源:浙大妇院宣传中心发布时间:2019/05/15 13:01:00

我有今天,多亏他们一步步相扶前行”

浙大妇院一年接诊150多位新发卵巢癌患者 抗击“最凶妇癌” 医患携手是最好的良药

2019-05-09

分享到:

医护人员为患者庆生。秦建伟 摄

 

记者 柴悦颖 通讯员 孙美燕

“我不治了,等去世后把骨灰撒进钱塘江,你们有空来江边祭奠一下就行。”去年4月初查出卵巢癌,郭阿姨回家就和爱人交代了后事。

一年过去了,昨天下午,经历6次化疗、17次巩固治疗的她,手捧鲜花出现在了浙大妇院世界卵巢癌日第一届患教会现场,还没说出“感谢”二字,眼泪已挂满脸庞,“我有今天,是肿瘤科的医护人员们一步步扶着我走过来的。”

昨天是世界卵巢癌日,浙大妇院1号楼4楼多功能厅,30多位卵巢癌患者与肿瘤科医护人员亲密互动,他们用行动宣告抗癌决心。

“当初,是医生劝我搏一搏”

患教会现场,55岁的郭阿姨坐在台下,她头发花白却不稀疏,看起来与身边戴着帽子的病友有些不同。昨天,她刚刚完成第17次靶向药巩固治疗,从病房直接来到多功能厅,上台分享自己的抗癌故事——

我已经退休了,平时每两年一次体检,身体一直挺好,除生孩子那年,从没有住过院。去年4月初,我照常到社区医院体检,做完B超,医生告诉我左侧卵巢上有个直径10厘米的肿瘤,让我赶紧到大医院看看。

去年4月8日那天,我在浙大妇院拿到了诊断报告,天瞬间塌了,癌症指标CA125高达8000多,核磁共振和B超确诊无疑:晚期卵巢癌。

为什么是我?我的兄弟姐妹都很健康,90岁的母亲也健在。想到身边几位朋友的抗癌过程生不如死,最后人财两空,我万念俱灰,回家就交代了后事:一是不要买墓地,把我的骨灰撒江;二是放弃治疗出门远行,回来后静静等待死亡。我甚至想,有一天疼痛袭来,我就找个地方跳下去……

知道我的想法后,家人很难过,如果我走了,家再也不像家了。再次来到医院,医生拉着我的手,劝我搏一搏,或许我就是那个创造奇迹的幸运儿呢?

去年4月10日做了手术,肿瘤科副主任医师潘子旻为我切除了双侧卵巢、子宫,术后第三天,我住进肿瘤二科开始化疗和靶向药治疗。恶心、血小板降低、白细胞减少,每当我撑不下去时,肿瘤二科的医护人员就来安慰我,说得最多的是:别紧张,慢慢走,打一针,血小板和白细胞就上去了。

我一共需要完成22次化疗和巩固治疗,因为有这些好医护人员们的步步相扶,我的抗癌信心大增。

抗癌17年如今仍在坚持

如今的郭阿姨信心满满,希望在未来交出一份满意的成绩单。

这次患教会,浙大妇院的护理部主任冯素文提到了另一位抗癌17年的马阿姨,两人多年来一直保持着联系。昨天马阿姨没到现场,但发来了微信。

“没有多少人经历过我所经历的,17年里,我挺过了3次复发、4次大切除手术、50多次化疗。”平日里,马阿姨习惯戴帽子、围丝巾,很少有人知道,她在2004年就被确诊为卵巢癌晚期,且已转移到直肠。

“在浙大妇院接诊的卵巢癌患者中,平均发病年龄为54岁。最小的患者只有13岁,已经不在了,最大的患者95岁。”浙大妇院肿瘤二科主任陈亚侠说,晚期卵巢癌的致死率高,5年生存率仅为20%到30%,医院每年都会接诊150多个新发的恶性卵巢肿瘤患者。

“如今患癌后长期生存的患者,已越来越多,要打赢这场仗,靠的是医患配合。”陈亚侠说,由于复发率高、耐药率高、疗程痛苦等因素,临床上超过半数的晚期卵巢癌患者会主动或被动地中止治疗,患者的信心和意志需要我们不断鼓励和给予。如今化疗和靶向药配合治疗,部分晚期患者的生存期可延长50个月以上。

记者手记 最好的良药是医患手牵手

一场患教会,处处是温暖的话语和感人的瞬间。郭阿姨为妙手仁心的医护人员送上鲜花,医护人员也为当天生日的患者送上了蛋糕。医患相携前行,再大的困难也无法阻拦生命之花的绽放。

癌症是一场意外。陈亚侠曾遇到过这样一家人,父母相继患癌去世,大女儿和二女儿间隔一年被确诊晚期卵巢癌,与病魔抗争5年后相继离世。剩下的小女儿在48岁这一年,在医生的建议下做了双侧卵巢预防性切除手术。

余华说,活着,就是独自去感受幸福和辛苦。就像马阿姨,抗癌17年还能化着淡妆、系着丝巾,优雅讲述多年来的感受。她说得最多的是感谢,感激遇到的首诊医生和每年医院打来的随访电话。

医患的共同敌人是疾病,患者给予医生信任,也让医生愿意放手一搏。

白岩松在“我为什么信任医生”一文中写道,科学本来就有成功、失败、探索,还有曲折。因为医患的风险和制度,很多医生都不敢建议患者用冒险的治疗方案。信任医生,才会让我们的疾病更好地得到治愈。

与其抱怨,不如做一位模范患者,与医生并肩作战,创造奇迹。

详见《杭州日报》2019年5月9日A12版

https://hzdaily.hangzhou.com.cn/hzrb/2019/05/09/article_detail_1_20190509A126.html

联系方式
  • 妇院微信

  • 妇院微博

浙公网安备 33010202000574号

版权所有: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   浙ICP备05080900号-1
Copyright © 2016 Women's Hospital School Of Medicine Zhejiang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