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看妇院
给妇科肿瘤患者开出得第一张处方是关爱,打开这张处方的四个问号【潮新闻】
作者:信息来源:发布时间:2024/04/25 11:39:02

顶起半边天,必须要有好身体。

如今,很多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成为了“红颜杀手”,在诱发多种妇科疾病的同时,也导致了妇科肿瘤的高发,而且女性患癌症的年龄已经大大提前。

在良性肿瘤中,70%以上的女性都患有大小不等的子宫肌瘤或子宫腺肌瘤,生育期、青春期年龄的女性都有可能患卵巢囊肿。而在恶性肿瘤中,女性尤需警惕宫颈癌、子宫内膜癌、卵巢癌、乳腺癌。

不少专科领域的专家一边致力于将妇科“癌魔”阻击在“私密花园”之外,一边又默默地守护者女性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

浙大妇院党委书记、妇科肿瘤专家吕卫国表示,医生的天职是治病救人,但是在面对肿瘤患者时,“天职”范围被无限扩大,“我们给妇科肿瘤患者的第一张处方,应该是关爱。”

在面对医学伦理和人文关怀时,医生应该保持怎么样的态度和立场?

潮新闻钱江晚报邀请了妇科肿瘤方面的专家,围绕这个话题,展开了一番思考和探索。


妇科肿瘤,真有那么凶险吗?

从事妇科肿瘤多年的吕卫国教授表示,随着技术和药物的推陈出新,妇科肿瘤的防治迎来了新时代。

众所周知,因为卵巢癌的“隐蔽性”,早期诊断相对困难,75%的患者在发现时已经处于中晚期了。因此,虽然在卵巢癌、宫颈癌和子宫内膜癌这三大妇科恶性肿瘤中,卵巢癌症的发病率居第三,但死亡率居第一,也可以说是严重威胁妇女健康的最大疾病。“早期卵巢癌5年生存率超过90%;晚期卵巢癌的5年生存率,30-40%,不同医院数据略有不同,我们医院在50%左右。”吕卫国教授说,而宫颈癌和子宫内膜癌因为发现得早,治疗效果好,5年生存率高。

另外一种妇科肿瘤——妊娠滋养细胞肿瘤的治疗,已经成为了浙大妇院的金字招牌,治愈率超过90%,很多患者从全国各地慕名而来。


1778622523274051584_720px.jpg

吕卫国书记


30岁的江西人瑶瑶完成了二胎妈妈的梦想,但因一次宫外孕,她接受了“左侧输卵管切除+子宫肌瘤剔除”手术,并确诊为妊娠滋养细胞肿瘤。从手术到复发,她经历了几年的痛苦,后来在当地医院的努力下,联系上了吕卫国教授。

考虑到瑶瑶HCG值高,直接手术的出血风险大、术中肿瘤细胞转移风险高,不适合立即手术。在两个月的EP-EMA化疗之后,达到了手术要求。吕卫国教授特地联系了著名的泌尿外科专家,手术既包含了腹腔镜下右侧肾上腺转移瘤的切除,又包含了腹腔镜下盆腔左卵巢、膀胱表面、大网膜及盆壁等部位转移瘤的切除。

虽然难度大,但是顺利完成,效果也很好,甚至超过了术前的预期。“我们要帮助每一位患者在尽可能长的时间里获得正常的健康的生活。”吕卫国教授说。

事实上,这台手术是浙大妇院的“常规操作”,得益于妇科肿瘤科有一套完整的MDT(多学科协作),应对任何疑难杂症,以最快的速度和最优的团队制定出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浙大妇院院长汪辉介绍,随着对妇科肿瘤的重视,不同学科的合作越来越精细,配备的科室也非常齐全,比如说建立了放疗中心,形成妇科肿瘤精准治疗的闭环管理。

“我们的肿瘤切除手术,可以说是越做越大,比如说卵巢癌,可能涉及到整个腹腔,我们的切净率很高,成功率也高,手术时常都超过5个小时。从另一个角度说,我们的手术也越做越小,会考虑到患者的实际情况,结合化疗和免疫治疗让肿瘤缩小再进行手术,从而保卫了年轻患者的生育力。”


病患有知情权。当患者确诊为妇科肿瘤时,作为医生要告诉她实情吗?

近期,话题#家属求医生把癌症报告由晚期改为中期#上了微博热搜,引起了一番热烈的讨论。

有部分网友“质疑”医生的操作时,也有网友晒出相似的经历。事实证明,面对肿瘤,信心比黄金更珍贵。

但是,“实情”和“信心”是否必然,值得商榷。

在这件事情上,专家们想法一致:尊重家属选择。

吕卫国教授说,医学中有一项叫做“保护性医疗”,医务人员为保护患者健康利益,在某些特定情况下,采取对患者隐瞒病情真相或其他相关措施,以避免对患者形成不良身心刺激,从而妨碍治疗效果的医疗措施。

如今在临床上,他一般会区别对待。针对年轻患者,他会选择将病情原原本本地告知,“网络发达,年轻人会自查。与其放任她接收鱼龙混杂的信息,还不如告诉实情,坦率地沟通时常会降低患者内心的恐惧。”

如果是年长的患者,他会听取家属的意见。“不同性格的老年人对癌症的接受程度不一样。家属最清楚,所以他们有的会告知实情,有的选择善意地隐瞒。医生的配合并不是在报告上白纸黑字地写清楚,更多在口头表达上含糊其辞。”比如说,“动个手术就行了”“吃药是为了预防复发”等。

70多岁的孙老太是卵巢癌晚期患者,一直在女儿照顾着。在女儿的授意下,吕卫国教授从未直白地提过病情,老太配合治疗,每次来医院复查精神状态都很好,医院也尽量缩短她的治疗时间。“治疗过程中她掉发严重,我猜想这么长时间她多多少少应该清楚自己的毛病。即使现在复发,心态也很正面。”他说,“保护性医疗”也是给患者留足时间,完成心理上的自洽。

研究显示,癌症患者的心理变化一般要经历从“恐惧-否认期”转变为“过渡-接受期”,精神和心理的不适表现会在7~14天后自然消退。在良好沟通下,患者是可以慢慢接受病情的,而如果不尊重患者的知情权,更可能造成各种不良后果。

妇科肿瘤科张松法副主任医师,博士毕业之后加入哈佛医学院麻省总医院一个顶尖的实验室。有海外工作经验的他看到了更多的文化差异。“相比国内,国外的生命教育更早更全,对于死亡的接受度也会更高,不会讳莫如深。加上病患数量没有国内这么多,他们会从门诊开始,就建立起了良好又充分的医患沟通链条,告知实情并让患者坦然接受。”但是这一套完全复制到国内,会出现不少问题,“所以现在的谈话,我们和患者本人沟通笼统些,和家属沟通充分又细致,面面俱到,最终选择权在他们手上。”


1778622523274051586_720px.jpg

张松法

因为妇科肿瘤的特殊性,患者除了肿瘤带来的痛苦,还有来自另一半的压力。作为医生,应该如何更合适地施予援手,不仅能保住家庭的完整,还要提高幸福感?

不离不弃的爱情故事,固然感人,但现实中存在的概率凤毛麟角。

在妇科肿瘤科,支离破碎的家庭比比皆是,一个比一个现实和残酷。“这也是我们在治疗妇科肿瘤时面临的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汪辉教授说,随着肿瘤发病率的年轻化,不少患者未婚未育或者是已婚未育,保存她们的生育功能是医生在治疗肿瘤之外面对的难题。所以在制定治疗方案时,医生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

1778622523274051588_720px.jpg

汪辉院长

40岁的周女士(化名)已婚未育,患上了早期子宫内膜癌,最好的治疗方案就是将整个子宫切除,但是考虑到她还有生育的想法,汪辉教授亲自找到夫妻双方及家属谈话,男女双方态度不一。女方家属认为“保命重要”,男方则表示“如果能生还是希望试一把”。

“医生的职责是将利弊说清,根据患者疾病的具体情况,以及生育意愿,我们希望保卫每一个女性的生育权。”汪辉教授说,“生育是两个人的事,如果夫妻同心,能够忍受1~2年漫长的治疗过程,我们会鼓励夫妻拼一把。”

为了帮助更多病患勇敢面对疾病,树立信心,浙大妇院组织了“天使美丽”志愿者团队,志愿者们用自己的人生特殊的一段经历去鼓励病友。

孔小杭就是其中一员。她曾是名乳腺癌患者,在积极治疗之后控制治疗效果很不错。她曾碰到过一个30多岁的病友,悄悄问她:“以后还能夫妻同房吗?不能的话我老公就不要了。”她看出了病友的担忧,安慰之余她找到了其丈夫。“化疗阶段身体比较虚弱,等治疗结束,身体好起来了,你们会和以前一样。你老婆非常珍惜你们的感情,现在你的关爱是她最大的精神动力。你要多关心她,鼓励她,多为她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不要再说伤害她的话,更不要做伤害她的事。”在她的劝说下,丈夫应该是听进去了,表示会对老婆更好一点。


1778667552482934784_720px.jpg

孔小杭

“在国外,生育力不能成为婚姻的决定因素,所以很多家庭在坦然地接受着妇科肿瘤。我认为,这是我们需要思想解放的地方吧。”张松法副主任医师说。


切除肿瘤,对于医生老说是最简单直接的治疗手段。事实上,未来还需要更多健康管理。繁忙的工作之余,医生是否应该拉长管理的时间,提供更多服务?

一直以来,浙大妇院都是打造“浙有善育”这张金名片的“先锋队”,全力为女性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健康守护,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医学奇迹。

23岁的小荷(化名)是被诊断出宫颈癌时,整个人都陷入了绝望。吕卫国教授及其团队不仅不放弃对小荷的治疗,也安抚着这个姑娘的情绪,“宫颈保育手术之后,我们会努力帮你,不要悲观,不要放弃。”

后来小荷恋爱、结婚,想要一个自己的孩子。自然受孕的几率较小,在吕教授的建议下,他们选择了试管婴儿辅助生育。从生殖科到产科,医护为其制定最佳方案。“其实这对小夫妻能有孩子,真的不容易。女方的疾病,加上男方的精子质量也不是很高,所以他们的孩子真是‘珍贵儿’。”孩子34周的时候,小荷进行了剖腹产,一个健康的女婴呱呱坠地。

妇科肿瘤的治疗从来都不是“一次性”地完成。“针对年轻患者,我们需要从治疗到生育全程管理,而且要做到科室之间的无缝衔接,比如后续的产科、新生儿科等。我们尽最大努力提高生育力。”吕卫国教授说。

汪辉教授也表示,除了年轻患者,中老年患者同样会接受全程健康管理。“我们都有随访群,会随时了解患者的动态,身体上出现任何问题都能在群里提问,相关科室的专业人士都会解答。我们的最终目的是让所有的医疗服务治疗环节精准有效,让所有的患者都能在生命周期享有品质和保障。”


记者 杨茜 通讯员 孙美燕 

联系方式
  • 妇院微信

  • 妇院微博

浙公网安备 33010202000574号

版权所有: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   浙ICP备05080900号-1
Copyright © 2016 Women's Hospital School Of Medicine Zhejiang University